很多人在問,當八方的門生在做什麼??沒做什麼,不過傳道理而已。傳什麼道理,就是中華文化的道理。
那麼八方的門生要怎麼傳道理??
用中華文化的智慧去傳道理。
中華文化好長好多好遠~~~
那就簡單的論語
我們誰沒讀過??誰都讀過。但做到的又有多少??
不可能啦,太難了吧
很簡單
因師父會給我們最容易懂得方法
以下跟每一個人分享~~八方門生讀書會
2012. 02 讀書會討論題目&內容 (芳綺整理)
第一題: 君子和小人的差別在哪? (論語第一篇P.26)
孔子: 君子重義,小人重利
彌勒: 君子是認識自己知善惡的人,小人反之
帝君: 君子是知天道守天規的人,小人反之
老君: 君子是做好五倫關係的人,小人反之
觀音: 君子是做好男女人特質的人,小人反之
四面佛說,要當一個君子,1.要先想要如何做到君子? 2.再把君子當成目標而努力去做到君子。而且必需了解做君子這個過程是很苦、很孤單的。最後你要有勇氣去做一個君子。因你是不是君子要到最後蓋棺論定才知道。而你有沒有這樣的堅持去做這個君子。全是道理來幫助你,祝我們走君子這條路開心心想事成。
第二題: 什麼是孝道? (論語第二篇 P.54)
孔子: 和顏悅色,尊重父母長輩
老君: 取悅父母,討他們歡欣,說好聽話
彌勒: 投其所好
帝君: 事父母以禮,也就是禮儀規矩
觀音: 以柔克剛,溫柔撒嬌貼心的態度
四面佛說好難哦!!但記得,對父母的態度是~你說的話都對,但我做的對。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但要有更有智慧的子女』
第三題: 天條第一是尊重,如何做到尊重? (論語第四篇 P.96)
孔子: 尊重自己,不看輕自己,接受自己才能尊重別人
老君: 不堅持己見
彌勒: 恭謹的態度,和善的態度
帝君: 要求自己先做好,有規矩
觀音: 待人真誠不虛假
四面佛說簡單的就是知道自己的角色定位,再來就是有規矩有禮貌是最基本的尊重。
第四題: 曾子說: 吾日三省吾身是什麼意思? 如何做到修身的第一步驟反省呢 (論語第四篇P.128 & 130)?
孔子: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老君: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
彌勒: 打坐調氣,打太極,靜下心來思考就能知對錯
帝君: 拿天道八個字來審視自己,知道哪項做的好? 哪項做不好?
觀音: 親情、友情、愛情做得如何?
佛祖們的意思是
1.要先認識自已,列出所有需要改進的缺點,從最簡單改進的一個開始修正,循序漸進的修改。
2.若只是說不去做,就不知道進步的好,要怕才會改! 如果怕生病,就會規律運動;若是怕塞車遲到,就會早起出門;若是怕沒錢,就會努力工作。
四面佛說成功的反省是要有感動,從反省中得到真正的感動,就能改變或修正不好的行為。
第五題: 何謂君子之交淡如水? 如何擇友? (論語第六篇P.165)
孔子: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老君: 君子之交淡如水,視自己能力,不管他人閒事
帝君: 找懂天道也做天道的人為友
彌勒和觀音: 找有男女特質的人為友,不一定是做的很好,但有持續在做的
四面佛說做好自己就會明白什麼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第六題: 子曰: 道不同, 不相為謀。是什麼意思? (論語第六篇P.169)
老君: 何謂道? 道可以是天道,道理,中華文化,意見想法,目的,共同目標理念...等等,不管是什麼,其實不外就是尊重,不堅持己見。
補充: 要先懂天道,才能正確判斷親近的人的行為是否正確,才能決定是要"同流合汙"或是"引導改變對方"呢?
第七題: 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什麼意思? (論語第七篇P.214)
孔子: 君子講求不同觀點的和諧而不要求觀點一致,小人則強迫觀點一致而不講求和諧。
老君: 如果懂權謀方法就可以做到不同觀點的和諧或做得更好。
帝君: 還是要先尊重每個人的觀點,自身態度要謙虛,以對方為主,自己為輔。
彌勒: 門生們各有優缺點,各有自己的心思和想法,但只要出發點為善,是真心的,再付出熱情和關心,就可以成就自己和他人。
觀音: 和諧可以是家和,公司和,朋友和,只要先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好男女特質,各方面都可以達成和諧。
第八題: 子曰: 德不孤, 必有鄰。是什麼意思? 如何做到? (論語第七篇P.199)
孔子: 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親近。
老君: 要有德,和善是最基本的態度,另外自己要先對人付出幫助和關心,才知付出原來是獲得。
師父: 德就是菩提有三: 1.把自己做好 2.教人做道理 3. 大願
帝君: 一個懂天道且做天道的人,就是有德之人。
四面佛說首先先知道你要做什麼樣的人? 是有錢? 有智慧? 還是有仁德? 才能朝這目標去努力,也就是想法和目標一致,而在八方的門生你們的目標要一致才可以團結在一起,你們的做法要尊重,才能學習過程。你們要先想到八方給人的想法是什麼??才能一起往前走,這樣有觀念有想法的人多了,才不會覺得這路是孤獨和辛苦的。
而傳達這樣的想法不是一個人傳達,而是門生的每一個人,所以我們八方的每一個門生都要有好的表達能力。
第七題: 如何才能做到人和? (論語第七篇)
珊如答: 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讓他人開心,讓人喜歡你。要懂得讓人際關係圓融和善是很難的課題,畢竟人是複雜的感情動物,有著七情六慾及喜怒哀樂,要完全迎合他人是不可能的事情,能做到讓大家開心,喜歡你,已經很棒了。再來才是要去想如何能讓周圍的氣氛都很和樂,其實只要大家都有和樂的心,沒有怨氣存在,周圍的磁場就都會是和樂開心的。
第十題:請說明第九篇論世之觀的重點為何? (論語第九篇)
陳仁尉答:論世之觀就在論述為人處世的道理,孔子說過吾道一以貫之,結合了前幾篇所言之修身、齊家、治學、立身及待人接物等道理的延續。歡喜八方所要傳承發揚的中華文化,其中強調的敬、善、信、信、忠、義、禮、仁和智慧,就是此一精神的生活力行準繩。
為人處事要先能自重自知,要有基本道德觀,懂的洞察是非,明辨義利,識得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知彼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從「理性」、「理智」與「心神」修養「良知良能」。為所當為,止所當止,並適時匡正弊病。
但我們在為人處世中仍會有迷惑,迷惑是由於執著和慾望造成的,導致內心生出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好惡等種種情,只承認快樂美好的事物,卻逃避害怕面對痛苦和醜陋的一面,所以面對真實,依道裡及該做的去想去做,從情迷返回理智,返本歸真、昇華心性,學習正道歸正自己思想言行,才能活得愈來愈明白,愈來愈輕鬆自在。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今日的憂愁既是昨日所致,就應去追溯,究竟是過去的哪些相關的決定、作為不夠周延,才造成今日的苦果?倘使重新來過,哪些錯誤是可以避開的?進而去認知、體悟這些事物間的「因」「果」關係。重新檢討下來,不但學得教訓、經驗,不致重蹈覆轍,並能強化對事物相關影響的認知,增長「決策判斷的能力」。俗語說,「不增一事,不長一智」,就是這個意思。
另外強調「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一種科學、客觀的精神。戒除四種私見:不憑自己的想像而妄加臆測事情;對人對事不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自私自利。
主觀及自以為是。往往容易擺出一副無所不知的架子,有時甚至不知道的也假裝知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一個人若經常只憑自己的想像去臆測事情,就會陷入過於主觀、固執及自我的偏執。
「毋意」並不是要人摒棄想像或假設,有想像力是很好的,但是若沒有根據的空想,就會流於「做白日夢」,胡適有一句名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沒有「小心求證」的「大膽假設」就是臆想、空想。
「毋必」是一種有彈性、柔軟的態度,世界上的事情瞬息萬變,過去曾被認為是真理的,後來被推翻了,焉知現在認為不可能的事,將來不會發生?
因此對人、對事都不能太僵化,尤其在資訊氾濫的今日,對任何接收的訊息都不能道聽塗說,而必須保持懷疑,當然也不能抱殘守缺,才可與時俱進。所謂「君子不器」就是說君子要像流動的水一樣柔軟,不要像容器被限制住了。
「毋固」是不要固執己見,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多聽他人意見總是好的,唯有不固執,思緒才能如活水般常保新鮮清澈。
「毋我」是四者中最重要的,事實上它可以統合前面所說的毋意、毋必以及毋固。當我們在說話或寫文章時,最容易以「我」作為開頭。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說:「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以我觀物」就像戴上有色眼鏡看世界,事物都不免染上主觀的色彩。唯有以「無我之境」去「以物觀物」,不預設立場,才能用客觀的同理心接納萬物,就如莊子的境界:「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唯有放下我執,才能與萬物和平共處,與天地萬物成為「生命共同體」,這才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可貴之處。
師父說:就是有計劃、有能力、有智慧有開心的規劃最簡單的自己,而這個自己是替人著想得到開心的自己。是看到別人開心自己也會開心的自己,是每天都只想到他人的自己,而有這樣的人才會有論世之觀。
師父說,八方每一個門生,八方每一個訪客都要努力做一個有論世之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