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4石姐姐說齊家
讓我們先來複習師父教我們的齊家內容:
齊家要做的有-角色、反省、關係、家規。
角色-子女: 20歲前:學習->知識、情感(友情、愛情、親情)的接受和付出。
成年:做道理->敬、善、禮、信、義、忠、慈、智。
男生特質->認真負責、談吐溫和、果斷精神、樂觀進取。
女生特質->溫柔婉約、賢良淑德、灑掃進退、相夫教子、內外兼顧。
-父母:教導、引導子女和傳承家規。
態度上要〜包容、仁德的心、公平。
反省-角色是否明確?是否做足?
關係-親子、夫妻、婆媳、親家。
分為->上對下:慈善和包容 。
->下對上:敬重。
->平行:和善。 (不多話、不多事、不多聽)
家規-也就是對<敬重、慈善、包容、和善>的態度要有具體的規範。
大家一定都有同感:雖然這些道理如此明確,可是實際運用在生活裡卻是力有不及,甚至感到一團亂….怎麼辦?那我們來聽聽故事吧!從實際的例子來看看別人的難處以及他們如何面對、如何努力的 !
問題:如果你的兒子從小喜歡玩洋娃娃,你會怎麼辦?
吳季剛 (1982年9月27日)台灣裔美國人,出生於台灣台北,9歲移居加拿大。大學則於紐約帕森設計學院主修設計。16歲以自由職業的身分開始為玩具公司設計玩偶的衣服。2006年二月,吳季剛就在紐約時裝周舉辦了自己的首場服裝秀。2009年美國第一夫人Michelle Obama穿著吳季剛所設計的白色晚禮服參加總統就職晚宴!隔年這件禮服被收入美國歷史博物館成為美國歷史的一部分!一個從小愛玩娃娃、看婚紗的小男孩,成功的背後是一對父母對他的選擇無怨無悔的支持,也是幫助他成就夢想的最重要動力。吳季剛的母親說,「我其實是一路想改變他的,但卻也一路看著他愈來愈愛設計、愈來愈堅持,自己雖然會尊重孩子、盡力滿足孩子的需求,但卻也不免對孩子有著傳統的期望。」可見吳季剛的成長歷程裡母親心中也是備受煎熬,是支持兒子的天賦還是要他符合傳統期望。所以吳媽媽做到的就是完全的慈善和包容以及對兒子的信心及源源不絕的愛!
如果吳季剛的父母是用另一種態度"壓抑、改變、責備"的教養方式,現在的吳季剛會怎樣?
很多行為偏差的成人,都是在小時候沒有得到了解,沒有被給予適當的引導,以致壓抑在他心中的那股本我的原始衝動找不到出口,最後以社會所不能接受的方式迸發出來而毀了一生。所以,父母造就孩子,孩子來成就父母!小孩就像是一棵小樹苗,端看父母怎麼澆灌。
孩子是我們的鏡子,是來幫助我們成長的!隨時從孩子身上檢視自己修正自己!
千萬不要呼孩子巴掌,非常傷人自尊,自尊受傷時會怎樣?1.沒自信、覺得自己很差、沒有用~長大之後唯唯諾諾、沒主見、懦弱,通常會呼巴掌的父母都很強勢,此時必會更生氣,怎麼會生出如此沒用的孩子..?孰不知是自己打出來的。2.叛逆~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頂嘴、作對,連續劇裡演的就是這樣,被打後就離家出走,常常反其道而行。(其實父母會有這樣的舉動也是copy來的,承接自他的父母,所以當我們瞭解了這樣的情形,不管妳是哪個角色,都要懂得反省,並且馬上停止這樣的行為,跟孩子說對不起,孩子能犯什麼錯需要打巴掌,其實是自己的情緒作祟,暴怒時拿孩子出氣〜請控制!所以當你懂了,更要去體諒你的父母,因為他們不懂!3.感到不被愛,將來也不懂得愛人!
~和善與包容還有疼惜自己~舉個例子:
有一次先生和女兒把家裡弄得很亂,我自己家事也做得很累,就怒火中燒大罵:你們不要把這裡當成旅館~ 話一出口我就後悔了,因為當下心頭一震:第一、女兒才1歲多,根本不懂旅館是什麼,對她說有何意義;第二、這句話竟一字不漏的複製自我媽媽(可見潛意識的力量,而且當年的我對這句話很不以為然,卻一字不漏的進入我的潛意識,然後在相類似的情境下不自覺的複製出來~驚)。我立刻感受到當年我媽媽說這話的心境(好累啊);也能體會我先生聽到這話時有多不爽!天下的太太們,家事做累了就休息一下,別用情緒性的語言傷害家人之間的情感喔!
還有很多例子,在此就不以文字敘述,總之重點就是:我們今天的樣子是父母及家庭環境長期薰陶出來的;在怪孩子、怪父母、怪老天爺之前,先檢視自己吧!勇敢去看很多內心的軟弱、小時候的成長經歷,面對自己的一切、接受它、療癒它、並放下它,才能真正開心的走紅塵路;不管上一代給了你多不想要的對待、環境、教養,有緣在這裡上課,一定要為過去畫下句點,不要再把錯誤的愛再傳遞下去了!我們渴望愛,但總是不懂得愛人及被愛!總是用學習來的錯誤方式去愛別人,現在回過頭來先疼惜自己、愛自己、體會生命的美好!每個人在生活中同時扮演很多角色,你可以同時是女兒、太太、媽媽、媳婦、姊姊、姑姑、嫂嫂….等等,所以只要先把自己做好,就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也不遠囉!
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