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
【白話】「士的孝道,第一,要對長官服務盡到忠心。第二,要對同事中的年長位高者,和悅順從,多多領教,那長官方向,自然相信他是一個很好的幹部。同事方面,都會同情他,協助他。如果這樣,那他的忠順二字不會失掉,用以事奉其長官,自然他的祿位可以鞏固。光先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遠,不至失掉,這就是士的孝道吧!」
現在的人很少人明白什麼叫忠心和順從,總是覺得自己比誰都還要大。比誰都還要了不起。每一個都覺得自己比在上的人還有能力。可是確看不到自己的缺點。當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就更容易讓別人看到你的缺點。一個人的缺點全都曝露,自然保不住自己的工作。現在的景氣不好。很多人不好找工作,但也有很多人很好找工作。說明白了就是自己的態度問題。自己對工作和生活認知的問題。如果我們能有一個好的工作。穩定的工作。這就是不讓父母怛心。也是孝的施行和落實
「《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白話】孔子引詩經小雅篇小宛章這兩句話,說明「初入社會作事的小公務員,安早起晚睡。上班辦公,不要遲到早退,怠於職務,遺羞辱於生身的父母。」
【釋義】本章共計五段。自「資於事父」至「而敬同」為首段,說明移孝作忠的誠心所本。自「故母取其愛」至「父也」為第二段,說明父兼愛敬之義。自「故以孝」至「則順」為第三段,說明忠順二字的道理。自「忠順不失」至「蓋士之孝也」為第四段,說明士的孝道,以保持忠順二字為主要條件。最後引詩作證為第五段,說明不要懶惰而有傷父母的面子。按士的孝道,在乎盡忠職守,善處同事,因為他是初入社會作事的人,甚麼公事都不懂,安虛心靜氣的練習。一面服從長官的命令做事,一面要對年長位高的同事恭敬順從,多多請教。如果做事不負責任,那便是不忠。對同事不大恭敬,那便是不順。不忠不順,那便得不到長官的信任,和同事的好感。一個人所處環境,如果是這樣的惡劣,那他還能保持他的祿位和守其祭祀嗎?
老君說:工作最基本的態度。就是忠於公司的制度。順從主管的要求。而如何是最基本的態度呢,就是正式的作息。不遲到。不早退。基本的態度做好。不增加別人的麻煩。想想如果自己的工作時間不正常。那麼會給一起合作的同事困擾。同時也會帶來不良的風氣。這些不良的行為。都是不孝的表現。
【章旨】這一章書,是孔子專對一般平民而說的。平民,為國家社會組織的基本。書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因此列為五孝之末章。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老君說:孝經是天地之間的道理。如果施行落實孝經的道理。眾神佛都會護持。
【白話】「孔子講到眾百姓的孝道,他說:「我國古來就是一個農業國家,農人的孝道,就是要會利用四時的氣候來耕耘收穫,以適應天道。分辨土地的性質,來種植莊稼,生產獲益,以收地利之果。」
「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老君說:一般人施行落實孝的最基本方式就是,奉養父母。
可是現在的父母都太疼孩子了,想著生活不易,都不跟孩子要求拿錢奉養父母,梳不知是讓孩子無法完成孝的道理。這不是幫他,而是讓孩子沒有把功課做好,反而沒錢的更沒錢。因此孝經的道理,他的施行是多方的互相協助完成功課。是多麼重要。
老君說:道理就是道理,道理就是千古不變的道理。是上天給眾生好走紅塵路的方便法,眾生自做聰明的去改道理是不對的。我們應遵守上天給我們的方便路,不要用現在紅塵的現況去改道理的施行。那只會讓道理無法代代相傳。只會讓自己的紅塵路更難走下去。這就是現在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嚴重,而還不知問題出在那兒?問題就是眾生亂改千古不變的道理。
【白話】「庶人的孝道,除了上述的利用天時和地利以外,第一、還要謹慎的保重自己的身體,和愛護自己的名譽,不要使父母遺留下來的身體、有一點損傷,名譽、有一點敗壞。第二,要節省用度,不要把有用的金錢,作無謂的消耗。如果照這樣的保健身體、愛護名譽、節省有用的金錢,使財物充裕,食用不缺,以孝養父母,那父母一定是很喜悅的。這樣,不但可以孝養父母,就是子女的教養費,社會的應酬,也足以應付了。這便是庶人的孝道。」
「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老君說:自古從天子到百姓。每一個人都要遵行孝的道理,任何一個有仁德的人,他一定是一個遵行孝的道理的人。過去的君王只要是沒有遵行孝的道理的人。不論他對社稷有多大的貢獻。他在朝的時間還是不會長久。就好比秦始皇,他對中土的功德是很大的,他的一些法律和制度到現在都還影響著後代。但是他不是一個遵行孝的人。所以他在位的時間也是只有15年。
【白話】「所以說:上自國家元首,下至一般平民,孝道雖然有五種類別,但都本於每一個人的天性,來孝順父母,所以說這個孝道,是沒有終始的。若果有人說恐怕盡不了孝道的話,那是絕對沒有的事。」
【釋義】本章計分三段。自「用天之道」二句為首段,是說明取法於天,獲利於地。「謹身節用」三句為二段,說明謹慎自身,節儉用費,才算是盡了孝道。自「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四句,為三段。總結以上的五孝,各本天性,各盡所能。總之,孝道本無高下之分,也無終始之別。凡是為人之子女的,都應站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其應盡的責任,大而為國為民,小而保全自身,都算是盡了孝道。並不限於冬溫夏清,昏定晨省,兢兢於口腹之養以為孝。只要把這一顆愛敬的本心擱在孝親的上面,自然事事替父母著想,時時念父母恩愛。如為非作歹,作奸犯科,也就不敢去做。一舉一動,都恐怕連累了父母,讓父母擔憂。這樣,不但他個人是一個孝子,家庭方面,也獲得莫大的幸福。國家社會的秩序,也受到最大的裨益。世界大同的理想,也就不難實現。
【章旨】這一章書,是因曾子讚美孝道的廣大。所以孔子更進一步給他說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於天地,立為政教,以教化世人。故以名章,列於五孝之次。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老君說:孝的遵行是多麼的深。又多麼的不容易做的好。他必需是在不同階段,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方法,這就表示他是一個天地的道理,他關係著我們一生的做人處世的原則。就連這麼有學問的曾子都覺得他不是件容易明白的道理。更何況是現在的我們。
所以眾一定要盡力去做。努力去做。用心去施行孝的道理。
【白話】曾子以為保全身體,善養父母,就算盡了孝道。自聽了孔子所講的這五等孝道以後,不由得驚嘆讚美說:「噯呀!孝道就有這樣大的關係?」孔子聽見曾子讚嘆,知道曾子對於他所講的五孝,已有領悟。所以又說:「你知道這個孝道的本源,是從甚麼地分取法來的?它是取法於天地的。天有三光照射,能運轉四時。以生物覆幬為常,是為天之經。地有五土之性,能長養萬物,以承順利物為宜,是為地之義。人得天之性,則為慈為愛。得地之性,則為恭為順。慈愛恭順,與孝道相合,故為民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