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示之前
老君師父就告訴carol,要看孝經和行天宮出版的太上老君感應篇.carol一直忙都沒時間看.直到當天才有時間把孝經看完.明白原來孝經的內容和觀念.真的是carol 想都沒想過.哈~~~難怪要carol看(因為感應師父們的話,要carol的腦袋有字彙.carol 才可以說出師父們要說的話)
當天多數是直接老君說話.carol只是再解釋.但孝經的內容太多了.所以只能說重點而已
在為求完整的觀念和做法
carol請示老君.就在格子登上原文的孝經和白話.carol 再感應老君要補充的內容
開宗明義章第一
【章旨】這一章書,是全部孝經的綱領。它的內客,就是開示全部孝經的宗旨,表明五種孝道的義理,本歷代的孝治法則,定萬世的政教規範,列為一經的首章。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白話】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裏閒坐著,他的弟子曾參,也陪坐在他的一旁。孔子說:「古代的聖王有一種崇高至極之德,要約至妙之道。拿它來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夠很和氣的相親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會相互的愁恨。這個道德的妙用,你知曉嗎?」
孔子的弟子問.在上的要有仁德.才能順應天下.讓眾生和善.讓眾生沒有怨恨.如何做?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白話】曾子聽了孔子給他講的這一段話,道理很深,他不覺肅然起敬,離開他的坐位站起來,向孔子答對說:「我曾參很魯鈍,不大聰敏,怎麼能夠知曉這樣深奧的道理呢?」
老君說:曾子這麼一個有仁德智慧的人.都不知這個道理如何去做.而我們在數千年的眾生.懂的人有多少?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白話】孔子因曾子很謙恭的起來答對,就告訴他說:「前邊所講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這個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發點。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訴你」。
孔子覺得這個仁德的道理很重要,要從基本的孝經說起.必需好好的回答.所以起身認真回答這個問題.
老君說:可見孝經是所有道理的根本.我們一定要好好的明白孝經的道理.和知道如何做出孝經的道理.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
【白話】「說起這個孝道,固然範圍很廣,但行的時候,卻很簡單,你要曉得愛親,先要從自己的身上愛起。凡是一個人的身體,或者很細小的一根頭髮和一點皮膚,都是父母遺留下來的。身體髮膚,既然承受之於父母,就應當體念父母愛兒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體,不敢稍有毀傷,這就是孝道的開始。」
孝經的最基本的道理就是不要傷害自己的身体.我們要有感父母恩的偉大.沒有父母又怎麼有我們後代子孫.
保護自己的身体.除了不讓父母傷心和怛心.另一件重要的義意就是尊重.懂的尊重自己.也懂的尊重別人.
尊重在任何的道理.也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在施行道理的行為時.尊重也是最根本的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白話】「一個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獨立不倚,不為外界利慾所搖奪,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標準,這就是立身。做事的時候,他的進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軌,不妄行,有始有終,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為眾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譽傳誦於當時,而且將要播揚於後世,無論當時和後世,將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稱他父母教養的賢德,這樣以來,他父母的聲名,也因兒女的德望光榮顯耀起來,這便是孝道的完成。」
老君:在奉行這個孝的道理.最後就是讓父母覺得有這樣的子孫是多麼的光榮.
老君:在坐的每一位訪客.到底每天為什麼這麼辛苦的工作.認真的過每一天.晚上還要來聽小妮子說話.都是希望如何把自己做好.如何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和負起應有的責任.這些都是孝的道理.最後.最好能升官發財.不都是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可能你們不知這就是孝道.而你們在做的每一件事.就跟孝有關.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白話】「這個孝道,可分成三個階段,幼年時期,一開始,便是承歡膝下,事奉雙親。到了中年,便要充當公僕,替長官辦事,藉以為國家盡忠,為民眾服務。到了老年,就要檢查自己的身體和人格道德,沒有缺欠,也沒有遺憾,這便是立身,這纔是孝道的完成。」
老君:施行孝道.分成好多階段,年幼時期.聽從父母的話.認真學習讀書.明白各種道理.培養健全的人格.出了社會工作後.必需認真工作.施行各項道理的做法.到了年老去反省何時沒有做好.並且著重自己的言行;做後代的模範.
「大雅云:『無念爾祖,聿脩厥德。』」
【白話】孔子引詩經大雅篇文王章的這兩句話說:「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來繼續他的德行。」
【釋義】本章共分四段:自「仲尼居」至「汝知之乎」為首段,是孔子給曾子提示出至德要道的重要性,使曾子領悟孝道,不止善養父母為孝,要他曉得治國平天下,纔是孝道之遠大目標。自「曾子避席」至「吾語汝」為第二段,是曾子聽了孔子給他講明了至德要道的妙用以後,他就很謙恭地接受了教誨。孔子說明孝道是道德之本,教化之所由生,不是短短數語,可以講說明白,因命他坐下,慢慢的談,藉以發揮孝道的整體。自「身體髮膚」至「終於立身」為第三段,是孔子給曾子講明孝道的大綱。自「大雅」至「聿修厥德」為最後一段。孔子引詩經上的這兩句話,就是證明他所講的孝道,是述為不作之意。並且以周公給成王所講的話,來作一比方,言人不但不能忘懷祖先的德行,而且要更進一步的來繼續祖先的德行。這樣,纔算是盡到了大孝。
老君說:每一代都能做好「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代代相傳.祖先的德行做後代的一定要遵行.同樣的後代要感念祖先好的德行教導.所以後代一定要祭祖來感恩祖先給我們正確道理的福德.如此.每代都能施行祖先的道理.這就是大德,就是大孝.
【章旨】這一章書,是說明一國的元首應當盡的孝道,要博愛廣敬,感化人群。人無分種族,地無分中外,天子之孝,起感化作用,故為五孝之冠,列為第二章。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白話】孔子說:「要親愛自己的父母,必先博愛。就不敢對於他人的父母有一點厭惡。要恭敬自己的父母,必需廣敬,就不敢對於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簡慢」。
老君說:孝經的道理太好了.明白孝經的人.他一定會對人和善.不會做出不好的事.因他們會明白.如果做了不好的事.會使父母蒙羞.會讓家人受人嘲笑.會使子孫受到不良的德行影響.所以明白孝經的人.一定不會對人怠慢.因此老君.說了那麼多道理.孝經的道理眾生一定要明白一定要施行出來.
「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白話】「元首的孝道,只要把親愛恭敬的誠心,盡到自己父母的身上,他的身教之德,如風吹草,自然風行草偃,很快的普及到百姓身上。外國人看見了,也要摹仿實行,爭相取法。大概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吧?」
老君:孝的道理,誰都要去做,不管你是君主還是百姓.而君主依孝經的道理去做.他會影響百姓.這樣的功德太大了.所以老君說.越高位的人.一定要施行孝經的道理,這樣的身教,是一個大功德.
老君說:古代的周朝,在上的君王施行禮的道理.除了讓百姓安居樂業.也讓其它的諸侯跟他學習.在那個時期.中土是太平天下.
所以越高位的人.要越注意自己的言行.和要落實所有的道理.
現在很多高位的人.都是說一套.做一套.所以天下都不太平了.這就是不明白孝經的道理.
「《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白話】書經呂刑篇有兩句話說:「只要國家的元首,他一人有敬親愛親可慶幸的事,那天下幾萬萬老百姓,都是歡欣鼓舞的仰賴效法,而敬愛他們自己的父母了。」
【釋義】本章共分三段,自「子曰」以下至「不敢慢於人」為首段。是說元首之孝,要本住博愛廣敬推己及人之意。自「愛敬盡於事親」至「蓋天子之孝也」為第二段。是說明德教的神速廣大,影響群倫之意。最後第三段,引證書經的兩句話,仍證明述而不作之意。就是說,天子是一國的元首,即現代的總統,他的地位,居萬民之首,他的思想行動,為萬民的表率,如能實行孝道,盡其愛敬之情於他的父母,那末,全國的民眾,就沒有不跟著他敬愛他們自己的父母而更敬愛他們國家的元首。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就是證明德教感化之神速廣大了。
老君:所以.一個國家的元首如果能明白道理的施行和落實.那才是真正的造福眾生.讓眾生有一個行為的標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