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 【家人權謀 】
仁尉老師代口
一、從「五倫」觀念看家人關係。
何謂五倫?
五倫是什麼?根據《孟子.滕文公上》記載,「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人倫關係中最基本的五種關係,稱為「五倫」。
五倫的形成是有先後次序的,五倫之始,第一倫,就是夫婦.。有了夫婦,才有父子。孩子一多,就又有了長幼(兄弟姐妹)。孩子長大了,進入社會工作,就有了長官與部屬。這最後一倫,也是最大的一倫,就是朋友了。五倫,包括了所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關係可分為絕對的與相對的兩種。
絕對的關係:
所謂絕對的關係,就是你改變不了的,不是你能選擇的,是命裡注定的。就是父子、長幼(兄弟)這兩倫,也就是天倫。
相處的方式:
父子,兄弟既是絕對的關係,不可改變。除了體諒、包容、寬恕、不做傷害對方的事之外,就要付出更多的關懷與愛心,以維護家人的幸福。
相對的關係:
就是你可以選擇,也可以改變的,夫婦不和可以離婚,工作不宜可以辭職,朋友反目可以絕交。所以夫婦、君臣(長官與部屬)、朋友的關係是相對的。
相處的方式:
既是相對的關係,首重選擇,既作了決定,就要以體諒、包容、寬恕、不做傷害對方的事,不可輕言破裂……。
在整個社會結構中,屬於家庭之內的有:父子、夫婦、長幼兄弟三種關係;而屬於上下關係的有父子關係;屬於平行關係的有夫婦、長幼兄弟。要幸福,千萬別忽視了夫婦這一倫,這五倫中第一大倫,更是幸福的源頭。最重要的是父子關係,由於父子關係是與生俱來的,故此『孝』也就是與生俱來必然要面對的一「倫」,是以我們說『孝』是五倫的根本。
二、所謂「家人」的定義究竟是什麼?
1.同在一個屋簷下的人,彼此血濃於水的親情,沒有任何不可以明示的秘密。
2.為了增進一個家庭成員彼此的溫暖感情,而常常互相在任何事情上協調一致性。
3.因為彼此親情的存在,許多思想上的交流,不用太多言語就可以讓其他家庭成員明白。
4.家人就是一家人的意思,事情沒有不能解決的,有任何疑問要表達出自己的意思。
5.很多事情就算是好朋友,也會侷限在因為對方仍是外人,所以不能讓你盡情說出心中的話,但唯有家人沒有限制。
6.每個人心中脆弱的部份,因為人性所以不會在外人前顯現出來,可是在家人面前心中的武裝要放下,拿出真誠彼此相待。
7.家人才是我們的天地,外人無法幫你的事情,只有家人可以為你分擔。
8.沒有出了家門在外那虛假的面具,就是與家人最真心的溝通橋樑。
9.無時無刻當你發現徬徨時的避風港,就是家人的支持鼓勵。
10.能夠了解你在想些什麼、究竟要些什麼,在你沒有明說之前,就已經為你設想到了的人。
三、如何處理「家人」中的人際關係?
人際溝通從願意分享開始
沒有辦法溝通,都是因為我們不願意分享,不願意分享,就會形成冷漠,慢慢就會造成疏離,最後就是破裂,我們在家裡面常常不就是這樣的關係,回到家中總覺得話不投機半句多,慢慢的跟家人的關係就變的冷漠,最後變成了疏離,家只是徒具形式,人際關係應該從家庭做起,願意分享只是第一步,但很多人有這樣的情況:不是我不願意分享,而是每次我講一句,就被批評反駁一句,最後我再也不想講了。所以願意分享還不夠,他只是一個開始而已,我們必須建立一些心態。
判斷不要太強
要懂得接受,怎麼樣才能懂得接受呢?你必須先了解差異性的存在,一種米養百樣人,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才說人是最珍貴的,因為這世界上不會有完全相同的人存在,即使是雙胞胎,他們的染色體基因也不相同,所以當你了解差異性的存在,你才會懂得去接受。所以一開始的判斷不要太強烈,給自己保留彈性的空間,也給對方發揮的空間。
從接受到認同 從認同到了解
往往我們跟父母分享,最後可能講一講到最後,突然冒出一句,算了啦,你根本不了解我,於是溝通就卡住了,的確不了解是沒有辦法往下走的,所以當我們能接受差異性,進一步就是要去認同,唯有認同才會有了解,如果你表現出不認同的態度,對方當然就會冒出:算了,你根本不了解的話。
從了解而能諒解 最後一起化解
我們能夠諒解每個行為都有原因,遇到問題,不再只是用謾罵來解決問題,而是用寬容的心,讓未來的路更寬廣,不是你一個人走,而是一起解決問題一起走。
共識到合作 合作到雙贏
從諒解的心,一起尋找共識,互相合作,建立雙贏的人際關係。
最後別忘了心要柔軟
事事心存感謝會讓你的心柔軟,為難你的人就是未來你要感謝的人,話要說的直而不犯,話要說的婉而不隱,意思是,坦率但不冒犯,委婉但不隱瞞事實,我想這真的是很高深的境界,但至少大家記得,傷花不要傷根,傷人不要傷心。
四、上與下的關係。
父子一倫,父子有親。基於家庭血源關係。就父子倫而言,父教子弟要以仁慈,子事父母,要以孝心,父母教訓兒女,應ㄧ視同仁,不可偏大向小或偏小向大。兒女事親亦不應分父母叔伯,為人父止於慈,為人子止於孝,自然父子有親。
「父子有親」
父子一倫請求孝。雖然孔子認為孝是「無違」,但決不是不分是非,一味依從,不過就是反對也要合情合理。父母雖有不是,但不能以待仇人、敵人、犯人的態度對父母,也不能作愚孝的行為。
中國人對於生命的來源與西方人不同。中國人認為,生命來源於身體,身體不在了,生命也就不存在了,而身體是父母給的。儒家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沒有父母,便沒有子女。因此,中國人非常重視父母與子女的傳承關係。孔子非常強調這种先後關係,並且強調要各遵其位,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要像父,子要像子。父如何做才能像父?“慈”也;子如何像子?“孝”也。在孔子眼中,父慈才能子孝。孔子反對單方面的“慈”,也反對單方面的孝。父慈子孝,家庭才能和睦。假設有一方做得不好,不論是為父的做得不好,還是為子的做得不好,家庭都不會和諧。父慈子孝的講法,最早出自《禮記‧禮運》:“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1. 要先認定自己的角色, 甘願做父母的角色, 要訂定家規, 當父母的要做到男女特質。
2. 對上對下都要關心, 把自己做好, 把正確的觀念教給孩子, 不可寵溺孩子。我們通常會把關心給外人, 而忘了要關心父母/孩子。
3. 態度一定要做到敬重、要付出關懷。
例如: 多說好聽話、要會撒嬌、讓他們開心,多做些家事、有時可用善意的謊言,讓父母親安心、放心,不用擔心我們。有些人的父母公婆說話較不客氣、難聽,我們只要聽聽就好、要沒感覺、不用放在心上。多花點時間陪他們聊天、出去玩或走走,讓其感受到家人的溫暖與關心。
4. 態度一定要包容與和善、要多關心、多陪伴、多鼓勵。
5. 小孩做錯事不須要用打罵的方式來教導,而是要機會教育用說明的方式,來告訴他那裡錯、為什麼錯了?解釋原由耐心來引導,下次不要再犯。當然我們須要付出關心、陪伴、多鼓勵他們,關心求學過程中有無問題,有沒欺負同學或被人欺負,學習功課上有沒有問題,跟小孩多聊天像朋友般來了解更多、用共同語言進而知道他們在想什麼?須要什麼?讓其將心事講出來,幫忙引導解決問題。
五、夫妻間的關係。
「夫婦有別」
就夫婦倫而言,夫妻之間應相敬如賓、相親相愛,家中大小事情,夫妻商議而行,夫婦生兒育女,以禮教訓,兒女長大成人,立起祖先香煙,夫和婦順,自然夫婦有別。
在古代社會中,夫妻都必須守禮。古時候男女結婚婚禮非常隆重,也非常繁瑣。為什麼要這樣隆重?因為兩個人的結合,對於整個社會國家都有密切的關係,草率不得。結婚不是兩個人的事情,要慎重其事。結婚,在家庭要對祖宗、對後裔負責任;在外界要對社會、對國家負責任。社會的安定,國家的興衰,與結婚有關係。一對夫妻就像大樹上的一片樹葉,樹葉長得好,這棵樹才能壯大;樹葉壞掉了,對於整棵樹的生存就是一分傷害。所以婚姻是道義,要懂得大道,懂得義務。
現在的婚姻是亂愛,把倫理道德全都破壞了。基礎動搖,社會哪有不動亂的道理?尤其現在,男女婚姻觀念非常淡薄,離婚率高。離婚之後,兒女所受的傷害很大,身心發育不健全。所以說現在人不懂得自愛,自己愛自己都不懂,哪裡能夠愛別人?
今天的社會,人與人的往來是利害,利害維持不長,專門看別人的過失缺點,天下就沒有一個好人。善人是專看別人的好處,不看別人的缺點,天下人都是好人。夫妻要懂得這個道理,彼此多看對方的善處好處,婚姻就不會破碎。
男女結成夫婦,組成一個家庭,這是社會基層的細胞,兩人各有各的任務。家庭有兩樁大事,第一、經濟生活,賺錢養家,這是男子的本份。第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相夫教子,教育下一代,這是女人本份的工作,這比男人工作要重、要偉大。婦女在古人心目當中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她要生育、養育後代,是家庭命脈的主持人。聖賢從哪裡來的?母親教的。所以中國古時候的教育,教女特別嚴格,比教兒子要嚴格好多倍。女孩子教好了,有賢女必賢母,有賢母家就好,家族就好,國家就好。過去有很多母親不認識字,卻很會教孩子做人,教孝親尊師、友愛兄弟。人從小就教好了,一輩子都不會做壞事情,都不會有惡念對人,這個社會多祥和!
從往日的觀點來看,夫婦的結合是兩家人的事;從今日的觀點來看,夫婦的結合是兩個人的事。今日的社會,已經逐漸擺脫了農業社會的模式,經濟發展迅速,男或女都可以有獨立的經濟基礎;而且大家庭制度已經近乎崩潰,男女平等的觀念也普遍流行,則夫婦的結合應該是兩個人的事,似乎比較適合這個時代。而且,今日的家庭組織,一面固然應該容許個人思想行動自由,一方面仍然需要保持適度的家庭凝結力量,使人在渴求自由的同時,可以有歸屬及群聚的地方。
而夫婦之倫,一半是依於自然的男女情欲,一半依於自覺的愛敬,所以夫婦之間,應重愛尤應重敬,夫妻能相敬愛而不相亂,才不致沾戀狎褻,由此而有別於禽獸。再者,因為夫婦可以合二姓之好,可以由家與家的連接以組成社會的媒介,則夫婦倫亦有它的社會功能。
夫妻有情,夫待妻盡其責任,妻事夫君盡溫和,夫愛護賢妻,妻敬愛夫君,夫唱婦隨,家有大小事情夫妻商議而行,自然夫妻有情也。
1.夫妻關係: 要有智慧, 要有好的方法, 禮讓+敬重=包容
2.智慧從讀書&經驗而來
3.走到最後的是夫妻, 孩子將來會有自己的家庭
4.要用心的和另一伴相處, 全心全意去愛, 對方就會知道, 除非是魔(唯一的判斷的方法, 就是貪)
5.但若另一半沒有貪, 本性不壞, 我們的個性就要改, 禮讓+敬重=包容
6.夫妻關係最大是承諾, 實際上是沒有承諾(信任)
7.人是可惡&可怕的, 傷我們最深的, 其實就是我們最親的人
8.夫妻間的信任, 彌勒: 選擇性的, 沒有傷害的信任,以你能承受的傷害, 做為可以接受的信任,當你無法承受的信任所受到的傷害, 就會造成彼此的痛苦。
六、平輩間的關係。
「長幼有序」
就兄弟倫而言,長者為兄,幼者為弟,兄要愛弟,弟要敬兄,在家一團和氣,出外和睦鄉鄰,若同在一屋簷下,應莫分貴賤:凡處事情,以讓為先,同席要分上下,同行要分先後,如此之行,四海之內,皆為兄弟,兄忍弟寬,自然長幼有序。
「長幼有序」是教大眾在一起相敬相愛。序是德、是秩序、是愛。在家裡面兄弟姊妹的秩序也是天然的,不能改變,不能競爭,老大就是老大,老二就是老二。兄弟之間,年齡大小不一,弟弟要尊敬哥哥,哥哥要友愛弟弟;哥哥要做弟妹的好榜樣,弟妹要尊敬長兄。父母不在了,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家裡秩序井然不亂,一團和睦。長輩和晚輩的之間的秩序,晚輩對長輩一定要尊敬,年幼的要跟年長的行禮,年長對年幼的一定有慈愛。還有,老師跟父母的恩是同等的,對老師的子女跟自己親兄弟沒有兩樣,一生都要照顧。人人懂得謙卑,尊重別人,知道尊老愛幼基本的禮節。
男女結婚以後,生兒育女便成為一個自發的過程。這種情況下,一對夫婦可能有多個孩子。孩子多了,就產生了兄弟姊妹關係。如何在家庭當中處理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就成了孔子與他的弟子們思考的問題。孔子提出“悌”的概念來解決這個問題。所謂悌,最初的意思就是做弟弟的定要尊重兄長。當然,這是個相互的過程,當做弟弟的尊重兄長時,做哥哥的就要愛護、關心、照顧自己的弟弟。只有這樣,兄弟之間的關係才能處好。至於姊妹之間的關係,同樣如此。孔子教導他的學生們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篇第一》)。由此看出,孔子是非常強調悌的,把悌與孝並列。《論語》中講,“孝梯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1.手足關係: 不說話
2.不說話不等於不關心, 只能在旁偷偷的做, 不求回報
3.若說話時會造成對方壓力, 就選擇不說話
4.則要和善、包容、要多關心、多溝通。 每個人都有其性格,當生活中有意見不同時,則應互相尊重。 多為對方著想、多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就沒什麼好計較、好爭執的。想著對方的好、多溝通、多關心、這一路上互相扶持,畢竟都是一家人。
七、淺談家庭觀念
誠然,家人是生命過程中最親密的伴侶,少了家人,生活變得單調又寂寞,但原生家庭的家人,姻親的家人以及自組家庭的家人,順位又該如何排序?
一對夫妻,年輕時不顧娘家反對,愛得轟轟烈烈,非君不嫁非卿不娶,怎到了中年卻為了生活中的瑣碎事情起了衝突,兩人個性太倔強,忙著數落對方的過失而忘卻往日甜蜜滋味,那妻子對我說:「我們兄弟姐妹感情很好,我可以陪爸媽或兄姐住,不怕沒地方去。」…
父母總有一天會老去,最後離開你,剩你孤獨一人,而你和兄弟姐妹的感情再好,你永遠是那個家庭的局外人,瞧見他們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和樂融融,難道不會若有所失,感慨萬千?兒女長大,各自組成家庭有自己的生活天地,你又當如何?
對於自己選擇,一手建立的「家」,都無法慎思,細心維護伴隨到終老,豈有能力大言不慚地高談濶論更多、更複雜的「家人」關係?
師父說~家人相處之道,最主要的觀念就是要讓家人安心與放心。除了自己要照顧好自己以外,如何互動才能讓各階關係 ~ 都可安心與放心。只要有家的觀念,有了正確的觀念,再加上道理,就可以使出漂亮的權謀!家是我們的根本,沒有『家』就沒有未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每個人都想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如何維護自組家庭的和諧,又不破壞原生家庭的關係,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體會及琢磨改進,禮記‧大學論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深信依循這樣的法則,自然擁有和睦的家人關係、溫馨的家庭生活及真善美的未來。
題詩:
天道規首孝弟
悌能行父母安
子弟和始放心
夫婦和家運生
不和睦為何因
在於財在於言
惟有讓惟有忍
能謙讓方無私
忍不生忿不起
言語忍如何做
閒話語不去聽
閒話語不要傳
耐性氣磨耐心
能管理禮節成
言與行要合時
長幼序要明白
規矩立則自然
懂尊重要心敬
要感恩退一步
自家成能愛人
傳承出風俗成
留言列表